
在2025年5月的印巴空战中,巴基斯坦空军以中国出品的霹雳15E导弹大显神威,给印度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不过,战斗结束后,不少残骸竟然落到了印度境内,这成了他们的新“战利品”。这场战争留下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后遗症:印度不仅把这些残骸当作宝贵的科研资料佳禾资本,更邀请了日本等国的专家一同研究,似乎在思考如何从中挖掘新技术、提升自我。
佳禾资本
巴基斯坦的导弹在发射过程中,无论命中目标与否,最终的残骸几乎全部落到了印度境内。这并非单纯的运气,而是在当时的战斗环境下,印度空军战斗机没有越过边界,导致巴基斯坦空军发射的导弹并未得到有效的保护机制。按理来说,导弹若未能击中目标,应启动自毁装置,摧毁核心组件。但这次事件显然存在特殊情况,部分导弹的部件完整无损,成为印度研究的“金矿”。
通过媒体报道可知,印度从霍亚普尔村附近收集到了三枚霹雳E的残骸,拼凑出了80%以上的关键,包括双脉冲固体火箭推进系统和有源相控阵雷达导引头等。这对于一直以来渴望提升军事技术的印度而言,简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拿着残骸,印度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导弹梦。阿斯特拉空空导弹自2003年立项至今,前后经历了16年的漫长等待,Mk-1版本终于服役。然而,放眼国际,出师利的阿斯特拉在性能上的吹嘘与能力之间的差距显而易见:宣传的公里射程,实战中却可能连80公里打不到。
有了霹雳15E的“矿”,印度开始雄心勃勃地设想将斯特拉的Mk-2和Mk-3射程分别提升至180公里和300公里,试图追赶中国的原版霹雳15。但这真的是一场美丽的幻想。尽管技术的引进有助于提升自身实力,但到底能否顺实现这一目标,印度所面临的挑战依然巨大。
霹15E虽是外贸版本,但其技术含量属不低。直面这一艰巨的逆向任务,光靠拾取残骸是不够的。虽然印度在空空导弹领域积累了一定经验要想真正吸收霹雳15E的技术,恐怕需要1~2年的时间,以及无数的人力力投入。即便如此,印度也未必能成功,因为其自身半导体产业薄弱佳禾资本,许多高端技术如双脉冲能量管理算法、加数据链路等,都是不容小觑的技术壁垒。
印度的阿斯拉系列导弹尚未成熟,而它们在质量控制方面的劣势也早已为外界所诟病。换句话说,即便印度能够成功地模仿和学习霹雳15E的一部分技术,实际应用到阿斯特拉导弹上时,能否保持出的性能仍是未知数。
随着印度的研究热潮愈演烈,日本的专家团队很快也前来“凑闹”。特别是在东亚地区,日本感受到了来自和俄罗斯空军的压力,因此希望能通过对霹雳15E导引头特性的分析,从而增强自身空中防御能力。同样,法国也派遣团队前来,毕竟他们的阵风战斗机遇了霹雳15E的重创,也想一究竟。
这一切映射出各国在面对中国空军崛起时的紧迫感与不安但这究竟是在研究技术、吸收经验,借鉴以便对抗竞争对手呢?或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对全球军事力量格局的深刻反思。每个国家在私下暗流涌、相互较量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在武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对于中国而言,霹15E的外销并不意味着技术的泄露是一种自信的体现。半导体、材料等全产业链保障了中国在武器研发中的独性。即使印度与日本对残骸进行研究,中国也有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及时更新代。
事实证明,中国的军事装备技术正在不断迭,就算外贸导弹的成功被研究,新的版产品已经悄然升级。技术的迭代速度远超过了简单的逆向研究佳禾资本,这也正是在国际军事合作中展现强大底气的原因之一。
尚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